AI造物时代,为什么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好内容
在信息爆炸、短视频时刻争抢用户注意力的今天,一个声音常常响起:内容已经太多了,没人再看长篇大论了。果真如此吗?恰恰相反。
在信息爆炸、短视频时刻争抢用户注意力的今天,一个声音常常响起:内容已经太多了,没人再看长篇大论了。
果真如此吗?
恰恰相反。
今天,我们看起来似乎拥有前所未有的内容自由,却越来越难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
我们不是不需要内容了,而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好内容。

当嘈杂的声音越多,有价值的信号就越显珍贵。
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匮乏问题,而是一个深刻的认知危机。
算法推送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,流量至上让内容变得浅薄,碎片化阅读让我们失去深度思考能力。
在AI创造万物的今天,我们才真正意识到:为什么好内容依然是稀缺品。
有数据显示,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4小时,而其中70%的时间用于浏览社交媒体和短视频。

但在这海量信息中,真正能让我们有所得的内容却少之又少。
我们被各种"爆款"、"热点"、"震惊体"包围,却越来越难找到能引发深度思考、带来认知提升的内容。
这不是内容的匮乏,而是内容的贬值。
当流量成为唯一标准,当点击率决定一切,内容的价值被扭曲,我们就失去了辨别优质内容的能力。
但如今,当马斯克用推文推动特斯拉股价,当雷军靠直播让小米市值重回巅峰,当李想在抖音坦诚“脾气大”后赢得千万用户,我们终于意识到:好内容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。
尤其是在科技行业,代码之外,叙事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
这种转变的背后,是用户需求的进化。
当消费者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广告,当创业者不再满足于融资额度,内容的价值从短期流量收割转向长期品牌塑造。

就像影视飓风用T恤和冲锋衣打造科技理工男的生活样板间,好内容的本质,是通过故事建构文化认同,最终形成不可复制的资产。
《人类简史》中有一句话:"人类之所以能统治世界,不是因为我们有更强的肌肉,而是因为我们能共同想象。"
这句话启发了无数人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思考。
所以你看,好内容不只是告诉我们"是什么",更让我们思考"为什么"。
预计2025年将达到3.57万亿元,同比增长8.8%。

全球范围内,2025年内容创建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200亿美元,年均增长率为8.5%。
全球内容创作者总数预计突破7亿人,其中80%的人主要依赖数字工具进行内容创作,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。
那么好内容是如何创造商业奇迹的呢,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看看:
一部成本可控的二维动画电影,创下17.17亿元票房,吸引超过4700万观众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影片授权营销合作带动的终端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,预计到年底将突破25亿元。

一个小妖怪的故事,累计触达54亿人次,成为跨平台、跨圈层、跨产业传播的社交货币。这充分证明了好内容具有穿越周期的生命力,能够实现更为持久的商业价值。
丨影视飓风的破亿转身丨
从2014年创立的个人兴趣账号,到2024年团队营收破亿,影视飓风的秘诀在于从内容变现转向了电商交易。

通过展示创始人Tim热爱科技、注重产品性能的生活体验,吸引了大量科技理工男粉丝。
2019年时,影视飓风的广告收入占比高达50%,电商只占25%。
而到了2025年,电商收入占比超过了50%,广告降到10%左右。旗下最畅销的一件T恤,销量超过了20万单。

Tim卖的是稀缺商品吗?
并不是,T恤、帽子等等,哪一样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的产品呢?那为什么是影视飓风呢?
因为他们用内容构建了一个科技极客的精神社群,让用户愿意为价值观买单。
这与《银翼杀手》当年“票房惨败却成就经典”的命运异曲同工——真正的好内容,需要时间发酵,但终将在对的人心中沉淀价值。
在短视频时代,人们总以为眼球经济是王道。
但无数案例证明:真正能打动人心的,不是流量,而是真实的人格与价值。在这个意义上,内容早已超越了传播功能,成为一种信任货币。

那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举动,实则是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洞察:在高度理性化的科技产品之外,用户需要情感共鸣和人格投射。
走不出浪浪山的小妖怪、Tim的荒岛求生直播,本质上都是在用内容搭建人性接口,让冰冷的技术变得有温度。
2. 情感价值:从引发共鸣到信任建立
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人们缺的从来不是信息,而是能触动内心的情感连接。
好内容之所以珍贵,正是因为它能够在冰冷的商业世界中,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系。

他积极参与深度访谈,剖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人格养成,甚至在提到投资人王兴时毫不介意地哽咽。
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,让一个科技创业者变得有血有肉,也让品牌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纽带。
丨好内容是最好的社交货币丨

他的"混(粉)丝先吃"口头禅成为粉丝们最熟悉的话语,这种互动创造了强烈的社群归属感。
科技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,但不得不承认的是,我们也越来越孤独。
社交媒体让我们连接了全世界,却也让我们和真实生活间隔得越来越远。
而好内容却能打破这种孤独。它不只是一种信息传递,更是一种情感共鸣。
当我们读到一篇关于"城市中孤独老人"的深度报道,我们不再只是"知道"这个社会问题,而是感受到那份孤独,从而产生共情和行动的意愿。
这就是好内容的力量——它不只是被阅读,更是被触动,最终被行动。
3. 社会价值:文化传承和创新载体
好内容不仅是商业产品,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。
丨文化自信的表达方式丨

它用四个草根小妖怪的取经故事,回答了普通人在彷徨时的困惑,在遭遇挫折时给出精神的鼓舞。
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教授盘剑评价说:这部"最正宗的上美影动画"对于神话的改写,堪称新大众文艺视角下的神话现实主义表达。
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,好内容承担着知识传播和教育普及的重要使命。

去年以来,发布240分钟深度解读《白鹿原》视频的@一只萧包子、用450分钟帮助观众一口气读完《红楼梦》的@米三汉、花333分钟带你看完现代物理学的@科学认识论,都凭借其优质长内容在抖音收获大量关注。
这些创作者用新的方式诠释经典,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,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文化内容。
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,有人质疑:我们还需要人类创作的内容吗?
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是更加需要。

AI可以生成无数篇符合算法的内容,可以模仿各种风格,但它无法替代人类独特的创意灵感、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。
好内容的核心在于人——人的思想、人的情感、人的故事。
它让用户觉得“我认识你”,从而愿意和你连接。
从美国到中国,叙事能力正在成为企业的战略能力,成为一把手工程。
内容已经不再是产品和现成商业模式的附庸,而是开始有了独立的商业生命力,资产化了。
字节跳动的飞书作为典型的企业端工具,做了一档名叫《组织进化论》的播客。

它邀请有魅力的个人大V来聊生活中的境遇和思考,因为在一个人人都在线上生活的时代,连组织也需要人格接口,去获得共情的合法性。
为什么我们更需要好内容?
因为人性从未改变。
我们依然渴望被理解,渴望被启发,渴望找到意义。
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类对深度、真实、有价值的渴望从未改变。
好内容不是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。它让我们在信息海洋中不迷失方向,在浮躁时代中保持清醒。

好内容之所以稀缺,是因为它需要时间、专注和专业。
而流量经济追求的是快、准、狠,这与好内容的特质相悖。
创作一篇好内容,我们需要深入的调研和思考,严谨的逻辑和表达,长久的打磨和修改,以及对用户负责的态度。

而这一切,在流量为王的环境下,似乎成了“不合时宜”。
但正是这种"不合时宜",让好内容显得格外珍贵。
它不是迎合大众的快餐,而是为少数人准备的正餐。它不追求瞬间爆红,而是追求长久价值。
技术在变,平台在变,用户需求也在变,但好内容的价值永远不会变。
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,掌握了好内容的创作能力,就掌握了在数字时代影响他人、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为什么直到今天,我们依然需要好内容?

因为好内容承载着人类最珍贵的情感、最深刻的思考、最美好的梦想。
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,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从未改变,对真实的渴望从未消失,对深度的向往从未减弱。
这些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,恰恰是最需要被表达、被传播、被传承的。
好内容不一定是热门的,但一定是有价值的;不一定是快速的,但一定是有深度的;不一定是迎合的,但一定是真诚的。
在信息洪流中,好内容就像一座灯塔,指引我们穿越迷雾,找到方向。